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知识点总结_1
- 时间:
- 浏览:0
- 来源:冉想营销策划
下面,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知识点总结的讨论,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。现在,让我们开始聊一聊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知识点总结的问题。
文章目录列表:
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知识点总结
2.人教版: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(第1单元——第4单元)
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知识点总结如下:
1、乘法的定义: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。
2、乘法算式的表示方法:用加法算式表示出相同的加数和它们的个数,然后在后面写上乘号,将相同加数的个数相乘,得到的结果就是乘积。
3、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:乘号前面的加数是被乘数,乘号后面的加数是乘数,所得的结果叫做积。
4、乘法算式的读法:读乘法算式时,要按照算式中各部分的顺序来读。先读被乘数,再读乘数,最后读积。
5、乘法口诀:在记忆乘法口诀时,可以根据算式来记忆。例如,“三七二十一”可以表示为3×7=21或7×3=21。
6、乘法的交换律: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,积不变。例如,5×6=6×5。
7、乘法的结合律:先把前两个数相乘,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,积不变。例如,(5×6)×7=5×(6×7)。
8、乘法分配律: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,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,再把所得的积相加。例如,a×(b+c)=a×b+a×c。
乘法运算的注意事项
1、相同数位对齐,从个位乘起,个位上的数与一位数乘得的积表示几个一,要写在积的个位上,十位上的数与一位数乘得的积表示几个十,要写在积的十位上,百位上的数与一位数乘得的积表示几个百,要写在积的百位上。
2、乘积末位是关键,要和十位来对端。
3、两次乘积相加完,层层计算记心间。
人教版: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(第1单元——第4单元)
三年级数学 单元知识点归纳:
单元:测量。
1、毫米、分米的认识:
(1)会用厘米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,并在实际测量中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。
(2)通过测量活动,实际感受1毫米和1分米大约有多长,会用毫米和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估计。
(3)知道米、分米、厘米、毫米之间的进率,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,会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。
(4)能完成有关的计算和应用,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。
2、千米的认识:
(1)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长度单位,知道1千米大约有多长,并初步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。
(2)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,能正确换算和计算,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。
3、吨的认识:
(1)了解吨是比千克大很多的质量单位,知道1吨大约有多重,了解质量单位吨在生活中的应用。
(2)掌握吨、千克、克之间的进率,能正确换算和计算,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。
(3)能估计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,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。
#三年级# 导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,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,养成严谨的思考的习惯,对一个人的以后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特别是在信息时代,可以说,数学与任何科学领域都是紧密结合起来的。以下是 整理的《人教版: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(第1单元——第4单元)》,希望帮助到您。
第1单元:测量
1、在生活中,量比较短的物品,可以用(毫米、厘米、分米)做单位;量比较长的物体,常用(米)做单位;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(千米)做单位,千米也叫(公里)。
2、1厘米的长度里有(10)小格,每小格的长度(相等),都是(1)毫米。
3、1枚1分的硬币、尺子、磁卡、小纽扣、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。
4、在计算长度时,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。
小技巧:换算长度单位时,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(关系式中有几个0,就添几个0);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(关系式中有几个0,就去掉几个0)。
5、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:( 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)
① 进率是10:1米=10分米,1分米=10厘米,1厘米=10毫米,
10分米=1米,10厘米=1分米,10毫米=1厘米,
②进率是100:1米=100厘米,1分米=100毫米,100厘米=1米,100毫米=1分米
③进率是1000:1千米=1000米, 1公里==1000米,1000米=1千米,1000米=1公里
6、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,通常要用到(质量单位)。在生活中,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,可以用(克)做单位;称一般物品的质量,常用(千克)做单位;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,通常用(吨)做单位。
小技巧:在“吨”与“千克”的换算中,把吨换算成千克,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;
把千克换算成吨,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。
7、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。
1吨=1000千克、1千克=1000克、1000千克=1吨、1000克=1千克
第2单元: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
1、认识整千数(记忆:10个一千是一万)
2、读数和写数(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)
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,这个0都不读。
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,都只读一个0。
3、数的大小比较:
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,位数多的数大。
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,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,如果位上的数相同,就比较下一位,以此类推。
4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:
记忆:看最位的后面一位,如果是0-4则用四舍法,如果是5-9就用五入法。
的三位数是位999,最小的三位数是100,的四位数是9999,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。
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。
5、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:
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;
②减法时,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,从前一位退1;如果前一位是0,则再从前一位退1。
6、在做题时,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,因为是连续退位的,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,还要从十位退1当10,借给个位,那么十位只剩下9,而不是10。(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:可能是三位数,也有可能是四位数。)
7、公式
被减数=减数+差
和=加数+另一个加数
减数=被减数-差
加数=和-另一个加数
差=被减数-减数
第3单元:四边形
1、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。
2、四边形的特点:有四条直的边,有四个角。
3、长方形的特点:长方形有两条长,两条宽,四个直角,对边相等。
4、正方形的特点:有4个直角,4条边相等。
5、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。
6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:
①对边相等、对角相等。
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。(三角形不容易变形)
7、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,就是它的周长。
8、公式。长方形的周长=(长+宽)×2
正方形的周长=边长×4
长方形的长=周长÷2-宽
正方形的边长=周长÷4
长方形的宽=周长÷2-长
第4单元:有余数的除法
1、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: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,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。
2、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中:
①商和余数都有单位;
②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可能不一样。
3、公式。
被除数=除数×商+余数
除数=被除数÷商-余数
商=被除数÷除数-余数
好了,今天关于“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知识点总结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“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知识点总结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了解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